时间:2016-11-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极限秘境丨喀喇昆仑摄影日记——昆仑驼帮(

编者按:

《沙雅零距离》自5月21日转载《喀喇昆仑摄影日记—昆仑驼帮》至今日,已全部刊发完毕。在此,再次感谢郝沛老师给予网络转载权限,让《沙雅零距离》得以将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展现给《沙雅零距离》的读者。同时也感谢《沙雅零距离》的读者对郝沛老师作品的   年6月9日,这是我第四趟走向喀喇昆仑深处,计划是拍摄棵勒青河上游的克亚吉尔特索湖和克亚吉尔冰川。又是一次艰难的行程,只能依靠徒步翻越特拉木坎力冰川再行走7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苦鲁勒村仅有的几棵柳树已挂满绿叶在风中摇曳。深夜,雨声连绵不断,好像一整夜都未停顿。清晨,我提着相机走出艾伊莎家门,又亲身体验这个熟悉的小山村。整个村子被雾气笼罩。相依的山腰间山岚飘逸,空气湿润宜人,虽然,第一次使用佳能5DMarkⅡ数码相机拍摄,捕捉的内容还是比较入镜,这趟租用了7峰骆驼,由柯尔克孜族吾曼勒和帕拉哈提作为向导一同出行,驼队是在12点40分出发的。

  峡谷南边乌云弥漫,天气阴沉沉的,看来雨雪天即将来临,我用茄子和西红柿做了一锅汤面,三人吃完便向阿格勒达坂进发。驼队依旧要翻越“一线天”艰难的路程,满天飞舞着雪花,这倒为拍摄雪中的驼队增添了效果。下山休息时,我为两位驮工各自冲了一杯咖啡,他俩竖起大拇指说:“亚克西。”

  下午5点40分,阿格勒达坂北坡几间石头房子周围也停留着一支驼队,叫我惊奇,负责驼队的驮工也迎面过来帮我们解绳卸物。据他说,租用骆驼是地质队,我这个新疆老地质在驮工的引荐下走进地质队的住地,他们借用了一间牧民的石头房子,屋内黑洞洞的,地上摆着高压锅等炊具,几个年轻小伙子围坐在床上整理资料,一个都不认识,他们自己介绍,原来是四川核工业地质队的,在这里进行1:5万地质普查。

  帐篷还没撑起,风交雪又来了,在我的印象中,这里的天气就没让人舒心过。六月的阿格勒达坂依然是银装素裹,这趟下来,我是第四次由北向南翻越阿格勒达坂,顶部的积雪也有30公分厚,吾曼勒把手搭在帕拉哈提肩上,指指跨在我身上的照相机,意思是让我给他俩在达坂顶上合影留念。站在达坂,感慨万千,这趟行程结束,往返顶部就有8次。

(图说)往返四趟昆仑,在棵勒青河河谷中,驻扎帐篷至少有二十次之多。

  进入棵勒青河,雪停了,气温渐渐有点暖意,吾曼勒转身对我说:“杜鲁冰减哽。”意思是:去素有棵勒青河“小江南”的地方宿营,所有的驮工对这里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因为这里有骆驼的饲草。

  我为两位驮工师傅做新疆抓饭,就是把炒好的羊肉骨头、黄萝卜、洋葱放入高压锅中热炒片刻,注入开水加入大米温火闷上十五分钟就OK。这都是几趟下来总结的经验,所有的驮工师傅都爱吃抓饭,记得第三次走进棵勒青河,在迦雪布鲁姆宿营地给阿尤甫和阿米尔他俩也是做得抓饭,问他俩好吃么?阿尤甫送给我一个幽默的回答:“叶城一个样。”我非常理解阿尤甫这句话的内涵,由于苦鲁勒村地处喀喇昆仑边远山区,出行极为困难,能走出大山,进趟县城吃顿抓饭就算够奢侈了。

  进入棵勒青河的第四天,站在“小江南”宿营地,遥望棵勒青河对岸耸立入云的山脉,感慨万分,山崖上倾泻飞流的瀑布,蜿蜒溪流两岸葱绿的草丛,小水潭里游弋的高山无鳞鱼,这里所有的一切颇感十分可亲。

  从年第一次走进棵勒青河算起来也有四年之多,也许,这是我一生最后一回涉足这块永远难忘的热土,心里总是萌发着难以割舍的情节……

  天气要比前两天有明显的好转,仰望天空,蓝天若隐若现,偶尔也能在游动的云层中瞬间“露脸”,驼包上的积雪也开始消融。忽然间,棵勒青河对岸陡峭的崖壁上连绵不断的雾霭随风而来,透过云层的“窟窿光”挥洒在山间河谷显现着神奇般的光影。好一派雾霭昆仑的恢弘景观。我的相机始终处在“实战”状态。一口气拍了两个多小时,站在一旁的吾曼勒笑着对我说:“不走了么?”

(图说)返回的途中,海拔渐渐降低,温暖的气候让我享受着身体的舒适。

  当晚宿营在斯坦格尔冰川侧翼的脚下,清晨,阳光照亮了宿营地,我起身整理卧具,吾曼勒寻找骆驼到11点才牵着三峰骆驼回来,早餐是羊肉土豆丝拌面,他俩边吃边说:“亚克西。”其实驮工每次都为自己带足了食物,我也没有给他们做饭的义务,难忘的四趟的昆仑之行,特殊恶劣的环境让我们相濡以沫,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做顿饭也是我对他们的感激之举,尤其我有一套非常适合高原极地生存的炊具装备加上经过几年在高原极地上积累的烹饪经验,米面类样样都能驾驭得很好。

  天气又阴沉下来,但愿明日的特拉木坎力要给个“面子”,一路上气温很低,时不时又在飘落着雪粒,不得已掏出“打劫帽”戴在头上,吾曼勒回头指指天空,伸出左手,张开五指对我说:“五天塔士郎!”驼队在斯坦格尔冰川末端前缓缓前行,忽然,吾曼勒大声喊:“狼!”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条灰色的狼往山上奔跑。因为这里常有野山羊觅食,狼也跟随其后。

  在迦雪布鲁姆宿营地就发现一具较为完整的野山羊遗骸。不一会,帕拉哈提渡河时回头张望也喊道:“羊!”果然有一只奔跑在山坡上的野山羊。这趟不虚此行,狼和山羊都见了。

  今晚的宿营地就设在斯坦格尔冰川脚下,真幸运,帐篷支好,风就停了,一整夜寂静无比,睡得很好。度过了一个难得的无风夜晚。

(图说)喀喇昆仑神奇的冰川喀斯特景观,让人目不暇接。

  年6月14日举目远眺,斯坦格尔冰川南北长约5千米,横亘在棵勒青河西岸切割陡峻的山崖下。冰川侧翼的“U”型谷地布满冰川砾石,光溜溜的砾石表面留下一道道的冰川擦痕,清晰可见,融化的山涧在砾石中“哗啦,哗啦”汇入棵勒青河,随着晨曦气温的不断变化,从谷底升腾的雾气创造着异常的景色。犹如一张巨大无比的幕布,瞬时,演绎着冷色调的冰川叠印在暖色晨光的山崖;瞬时,悬浮在山岚突兀的峰林又演绎成人间仙境般的画卷,叫人目不暇接。机会总是眷顾着有准备的人,两架相机在早晨8点就支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山丘上,在快门声的伴随下,感悟着喀喇昆仑变化莫测的气候。爬上山巅的太阳传递着温暖的晨光驱赶着斯坦格尔山间的烟云。环顾四周,赫然发现,右侧上空飘逸的残云在冰川上空成为一个形象逼真的龙云,两声快门过后,龙云稍纵即逝。

  骑上骆驼离开斯坦格尔,后经5小时的行程再一次站在特拉木坎力冰川堰塞湖前的终碛垄坝堤上,和上次不同的是,崩落水中的冰块在湖中形成了龟裂规则的图案,云层间透射出的霞光把冰川一侧山体描绘的光怪陆离,取出所有携带的相机在坝堤不同的位置支好,急匆匆穿梭在每架相机的位置,情不自禁按动着快门……

(图说)特拉木坎力冰川两侧的山体上,耸立着突兀的峰林景观。

(图说)晨曦的阳光,装点着喀喇昆仑神奇的景象。

  年6月15日,早7点30分,就在湖岸滩涂处选择一块相对平整和坚硬的弹丸之地支起相机等待拍摄时机。特拉木坎力周边环境笼罩在阴影之中,寒风瑟瑟,冰川末端堰塞湖面已被凝结的冰层覆盖,末端的冰体时不时发出“嘣,嘣”的响声打破着高原的寂静。

  记得年9月25日那天早晨,也是在这里支好相机,准备就绪,光线到位,却因装在相机内的电池受冷馈电没能按动快门,当返回帐篷取回电池的刹那间,眼前的景致已稍纵即逝,完全失去十分钟前的视觉效果,真是后悔莫及。

  太阳渐渐爬上山巅,我依然目不转睛,死死盯着眼前变化的景观,半小时过去,上次的那个场景没有出现,忽然想起,9月、6月,季节不同,太阳的倾角当然不一样,上次邂逅的场景不可能在这个季节“显灵”。

  准备收机,忽听“轰隆”一声巨响,随着响声目视冰川末端一块巨大的冰体崩塌落入湖中,犹如一个能量巨大的炸弹在水中爆炸掀起足有几米高的水柱体,打破了湖面的平静,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接下来,整个水面形成一个半圆球面体,以推波助澜之势徐徐而来,瞬间,凝结在湖面的冰层受力碰撞后,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挤碎的冰块摞在一起涌向岸边的滩涂,情况危险!我迅速抓起三脚架连同架上的相机向终碛垄高处奔跑,回头张望,放在湖边的摄影包已被涌向岸边的湖水带进湖里,就像一只小船左晃右晃向湖中荡去,我不顾一切,跳进齐腰的水中抓住浮在水面上的摄影包连滚带爬拉回岸边。好在包里还没进水,不然放在包里的几只镜头就全完了。

  事发过后,心有余悸,在这里叫我真正感受了一把“海啸”经过。站在终碛垄坝体高处,全身湿透,水滴顺着裤腿往下流,冻得我直打寒噤,右手也被鲜血染红,手背上留下几条擦伤的伤口,可能是跳进水里抓摄影包时被湖中的冰块擦伤的。我扛着摄影包赶快向安全地方转移,顾不上鞋里灌满了冰水,踩在地上发出“嘎吱,嘎吱”,从鞋里挤压涌出的雪水在身后丢下一溜水迹。“海啸”的经历让我深知在冰川胡岸拍摄也是有风险的。

(图说)9月的特拉木坎力冰川末端的堰塞湖,湖面封冻,坍塌的冰块不停掉入湖中,掀起的涟漪推动着破碎的冰块在湖中四处游荡。

  明日徒步前往克亚吉尔冰川拍摄,需在特拉木坎力整修一天,把携带的食品、卧具、摄影器材归置理顺,以便明日出发,整天都在刮风,下午,驮工吾曼勒骑着一峰骆驼走到帐篷前与我商量明天去克亚吉尔冰川的事宜。最终达成共识,每人骑上一峰骆驼趟过河,然后把骆驼绑在山脚下,驮工帕拉哈提和吾曼勒护送我到目的地,他俩当天返回,真想让他俩陪我拍完克亚吉尔冰川后一同回来,他俩直摇头说:“骆驼塔士郎。”

  这天夜里,虽然没有刮风,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心里总是没底,一连串的疑问在脑海中接连产生。这次拍摄的主要目标就是克亚吉尔冰川,顺利么?就看明天的行程了。

(图说)“海啸”过后,被挤压的冰块形成了龟裂形的图案,水面企稳,小冰块在湖中随风游弋。

  明媚的阳光洒在特拉木坎力周围的冰川、湖泊、山丘、河流。我钻出帐篷享受着阳光带来的暖意,昨日被“海啸”助推上岸的冰块一个个“躺在”滩涂上,受阳光的辐射,也在渐渐的缩小着“身躯”,没有上岸的冰块依然置身于冰水中,融化成形态各异的动物形体,在风的作用下你推我,我撞你。布满灰色砾石的滩涂上融化的片片水迹怀抱着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冰块俨然一幅泼墨大写意,展现在海拔米的喀喇昆仑高原。

  昨日和驮工吾曼勒商定,今早8点出发,徒步前往克亚吉尔冰川,已经是9点还未见人影,驮工师傅时间观念不强,四趟喀喇昆仑之行,我早已习惯了。我在帐篷边缘来回踱步,等待吾曼勒和帕拉哈提两位驮工师傅到来。忽然,飞来一只小鸟,落在我的脚下,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蹲下身子两手一张,小鸟就跳到我的手心,双手捧起小鸟,细细揣摩,这只小鸟嘴巴尖长,土黄色,真是蹊跷,在海拔米的喀喇昆仑还有小鸟生存,五年来,四次进入腹地,这是头一回看到飞禽。吾曼勒和帕拉哈提牵着三峰骆驼由远而来,我把小鸟放回地上,再用石头把帐篷边缘压好,这才想起怎么没给小鸟拍张照片呢?真懊悔。我特别纳闷,是不是小鸟知道我们要徒步翻越冰塔林,预感前往克亚吉尔冰川有什么不祥之兆呢?别想那么多了,吾曼勒和帕拉哈提吹着口哨示意让骆驼卧下,一边在骆驼身上捆绑物资,一边指指特拉木坎力冰川右碛的山坡上对我说:“羊,吐鲁,吐鲁”,意思是羊很多,果然,足有上百只羱羊在山坡上悠闲的觅草。看来,这里是羱羊最安全的港湾。骑上骆驼趟过淹没到骆驼肚皮深的河流,绕过特拉木坎力冰川末端前的堰塞湖,向冰川砾石坡面走去,回头遥望,湖面幽静,山峦、冰川、蓝天白云倒映湖中,呈现出高山出平湖的壮美景观。这是我四次喀喇昆仑之行从未见到过这么美轮美奂的景色。

  踌躇片刻,叫停吾曼勒他俩,即刻返回宿营地取回诺宝转机,拍了几卷算是圆了心愿。我和吾曼勒骑上骆驼准备把相机送回帐篷,吾曼勒有点不耐烦了,执意要把相机藏到石头底下,考虑再三,这里风沙大,出去几天,相机会损坏的,吾曼勒还是陪我回去把相机包好放在帐篷里。

  骑着骆驼晃晃悠悠走了一个多小时,驻足在坡面较陡的砾石前,坡体上的砾石大小不等,最大的足有上百吨,我们三人各自分配随身携背的物资,沿着45°倾角的冰碛层向上攀行,这里海拔估计在米以上,看来,又是一次艰巨的行程。

  我背着行囊在前面攀行,他俩紧随其后,好不容易登上一个山丘,就觉得心口特别难受,头部剧烈胀痛,这是从未有过的高原症状,左侧下方的棵勒青河“哗啦,哗啦”流淌着,和吾曼勒商量,能否骑上骆驼沿棵勒青河往前走上一段路程,这样可以减少体能消耗。吾曼勒会意下山,我们三人又骑上骆驼沿棵勒青河逆水而上,河床一侧的滩涂上到处都是碎落的冰块。我骑在骆驼上不断留心险情,前方左边是陡峭的山崖,右边是几十米高的巨厚冰体,两者中间有一条五米宽的河道,吾曼勒走进观察,帕拉哈提牵着骆驼迅速远离冰体,以防冰块崩落带来的恶果。

(图说)四趟的喀喇昆仑即将结束,面对着雄伟的昆仑,我总有一种恋恋不舍的情感。

  为了拍摄喀喇昆仑这个选题,在年元月,特意拜访80年代曾经在这里进行科考的新疆水利厅几位专家,他们前往克亚吉尔冰川就是从岩石上攀爬过去的,当时把手都磨破了,根据地形分析:也只有从这里过去,吾曼勒直摇头,意思是不能通过,我们只有返回,看来从冰塔林中间穿过是唯一前往克亚吉尔冰川的路线,在苦鲁勒村也听说,几年前,有几位老外也是穿过冰塔林抵达克亚吉尔的,冰塔林中间暗河、裂缝纵横交错,深不可测,即便可以通过,也必须在专业领队和配有专业装备的情况下前行,不能擅自盲目行动,风险系数比我在家预测要大得多,最终,放弃前往克亚吉尔冰川的计划。就此结束喀喇昆仑的摄影之旅。

  6月21日,蔚蓝的天空上漂浮着几朵白云,挂满绿芽的红柳在微风中摆动着身姿,驼队在阿格勒达坂南部最后一次向顶部跋涉,宽阔的棵勒青河被远远抛在驼队身后,再过两小时,就是我第八次攀上阿格勒达坂顶部。说来也巧,每次进入都是风雪天相迎,每次返程蓝天白云为我送行。回过头来琢磨,老天爷是用异常的气候为我创造另类的拍摄机遇。

  从年到今天,拍摄喀喇昆仑专题就要结束了。回响在四年的行程中经历的一幕幕往事,及那些天造地设、美轮美奂的景观,让我站在阿格勒达坂顶部,回首眺望,浮想联翩,那熟悉的棵勒青河、雄伟的乔戈里峰、迦雪布鲁姆金子般的冰塔、斯坦格尔冰川中的冰凌、特拉木坎力冰川前的堰塞湖历历在目。在结束这四年之旅的此时此刻,心里抨击着难以割舍的情结,面向棵勒青河深深鞠躬谢意,喀喇昆仑,我爱你……

(图说)毛萼条果芥。

(图说)独行菜。

(图说)无茎条果芥。

(图说)灰叶匹菊。

(图说)中麻黄。

(图说)柄状薹草。

(图说)镳草和开花的委陵菜。

(图说)红景天。

(图说)点地梅。

(图说)小叶棘豆。

(图说)灰叶匹菊。

(图说)火绒草。

(图说)委陵菜。以上几种高原野生花卉,生长于海拔米的喀喇昆仑。

(图说)苦鲁勒村附近的中麻黄。

  每次返程的速度要比进来时快得多,骆驼非常清楚,快要到家了,行走的步伐不断加快,当然,一路下坡也是返程加快的因素,不知不觉,驼队接近“一线天”峡谷。翻过一条四十米深的冲沟,坡下五颜六色的色块仿佛一块巨大的调色板展现在我的眼前,走近一看,是好几种绽放的高原花卉,这是之前从未见到过的景色。虽然,谈不上姹紫嫣红,一朵朵绚丽绽放的花瓣中仿佛彰显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豁然明白,这不正是喀喇昆仑张开博大的双臂,手握鲜花,迎接我这位昆仑骄子么?再见!喀喇昆仑

(图说)四趟喀喇昆仑专题摄影结束后,夫人经过几番周折也来到苦鲁勒村迎接着我的归来,在村里,我们俩为孩子们拍了一张合影照。

《昆仑驼帮》摄影专题先后在以下杂志刊登:

《中国国家地理》《户外探险》《中国摄影》《户外》《大众摄影》《中国旅游》《摄影世界》《上海航空》《中国摄影家》《北京旅游》

《数码摄影》《新疆画报》《中国科学探险》《假日旅游》《文明》

《新疆经济报》《乌鲁木齐晚报》《新疆人文地理》《环球人文地理》

《中国国家旅游》《光明日报》

年《昆仑驼帮》

荣获第五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专业组金奖

年《昆仑驼帮》

获得《大众摄影》杂志年度影像十杰

年1月,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组委会举办郝沛《昆仑驼帮》个人摄影展览。

作者简介

郝 沛

职业摄影人

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成员

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生态摄影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

《影像新疆》主题展馆馆长

自治区第七届文代会委员

年选入“中外摄影家拍新疆”国内摄影师

年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贡献奖

年获新疆第三届“天山文艺奖”

年1月,由蜂鸟网在北京举办了“蜂鸟·自然地理摄影大展”,十二位参展摄影家:奚志农、王建军、田捷砚、李学亮、翟东风、姜平、张超音、郝沛、吴立新、唐志远、邵华、孙晋强,“代表着中国自然地理摄影的最高水准”

年由《文明》杂志和蜂鸟网分别授予“中国十大自然地理摄影师”称号

年获《大众摄影》杂志“年度影像十杰”

年1月,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组委会举办郝沛个人摄影展览。

图片由极限秘境提供,版权归属摄影者本人。

图片购买或使用请联系

联系

来源:极限秘境

本版编辑:郝丹

总编辑:王剑波

终审:宋本明

《沙雅零距离》投稿平台QQ群号(首选)

《沙雅零距离》投稿邮箱:shayaxuanchuan

.







































根治白癜风的方法
北京最出名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dikaiguan.com/hlbgx/16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