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历史文献中的华县蔬菜

作者闫广勤

  华县蔬菜种植的历史久远,种类繁多,品质上乘,华州蔬菜自古就驰名于世,当今更有飞跃式的发展,已经成为华县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说到华县蔬菜种植的历史,就应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因为那是华县农耕文明的发端。柳枝镇泉护村文化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有先民种植粟及稻谷的证据,虽没有蔬菜种植的考古发现,但考古学家在同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西安半坡村遗址中,发现存有十字花科芸苔属的“菜籽”化石,证明那里有蔬菜种植。据此可以推断,与西安半坡村遗址同一历史时期、同一自然地理条件的华县泉护村的先民们,也应有原始的蔬菜种植。

今华县地区地处富庶的关中平原,在周秦汉唐时期,又是近畿之地,古代有发达的农业,蔬菜种植也应相应发达,只是至今没有发现直接的文字记载。直到明、清、民国时期,始有志书对其蔬菜种植作了明确记录。下面按时代先后逐一转录,并对其中部分内容作简单解释。

成书于明朝隆庆六年(公元年)的《华州志》卷九记:“蔬则宜葱,宜韭,宜薤,宜蒜;多芥,多茄,多萝卜;有蔓青,有黄精,有芹。……泥河治蔬菜,颇足俯仰之资。”

这一段多年前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华州蔬菜的主要品种及主要种植区。文中列举的大葱、韭菜、大蒜、芥菜、茄子、萝卜、芹菜至今仍是华县蔬菜之大宗。其中的大葱后来形成了知名品牌----赤水大葱,赤水大葱主产区为赤水地区,葱身高大,葱白粗长,肉质脆嫩,甜而辣少,味浓而香,营养丰富,品质佳,耐贮藏。年12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其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在赤水大葱的种植已延伸到塬区各地,发展到多亩。

此志记华州蔬菜中的“薤”,音xiè,俗称小蒜、野蒜、野韭菜等,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其叶类葱而根如蒜”。

“蔓青”,类似萝卜的一种食用蔬菜,至今华县农村还有食用,方言发音为“mánqìng”。

“黄精”,又名野生姜,野仙姜,山生姜等,即可做菜又可入药。

“泥河”,村名,即今华州镇宜合村,明朝时即以蔬菜种植闻名,多年后的现在,仍以蔬菜种植为主。

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三年()的《续华州志》卷二,对华州蔬菜种植的记载是:“蔬则多南瓜、北瓜、丝瓜、瓠子、豆角、竹萌、香椿、木耳、蕨菜。……符禺之麓,千顷漫产朝菌,大者如斗,肉厚味甘,三四月间采之。”

文中的“瓠子”,又叫瓠瓜、葫芦瓜。

“竹萌”,即竹笋,自古直至上世纪80年代,沿山地区绿竹千亩,郁郁葱葱,竹笋亦大量出产,是当地人菜桌上的佳肴。

“香椿”,高大落叶乔木,早春生的嫩芽,呈黄绿色,可以炒肉,炒蛋或凉拌食用。早年都是人们在野外上树采摘,采摘不便,产量又低。近些年,柳枝镇引进新技术,在大棚里种植矮化密植香椿,香椿采用矮化密植栽培,不仅便于采摘和集约管理,而且可周年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逐渐形成了“柳枝香椿”这一品牌,并推向其他乡镇。目前,全县已发展香椿余亩,年产余万公斤,远销西安、山西、河南等地。

“蕨菜”是野菜的一种,华县山区叫“十家菜”。其他地方又叫拳菜、龙头菜、如意菜等。它所烹制的菜肴色泽红润,质地软嫩,清香味浓,被称为“山菜之王”。

“符禺之麓、千顷漫”,地名,今大明镇乔峪口沿山一带。“朝菌”,一种食用菌。

成书于清光绪八年()的《三续华州志》卷一,对华州蔬菜种植的记载是:“蔬则多菘,多辣,多山药;有菠,有藕,有芫荽;多王瓜,有葫芦,有茄蔤,有绞瓜、笋瓜、金瓜、稍瓜、冬瓜,有金簪,有扁豆、豇豆,有刀豆,有茭白、回香、莴苣、苋菜。”

上文中的“菘”,即白菜,华州的白菜个大脆嫩,呈圆形,菜球紧实,洁白无杂色,质柔味鲜。自古以来,一直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之一,尤以“华州白菜”的品牌驰名。延至现在,大白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万亩以上,年上市量达6万吨以上。

“山药”,华州山药自古驰名,士大夫常作馈赠礼品,至今仍是知名农特产品,具有茎身粗,条长、皮薄、质细、味道浓郁等特点,毛稀皮薄,易于清理做菜,主产地在华州镇,现已发展到下庙、赤水一带,优质山药田已达万亩。

“藕”,是莲的地下茎,当地人俗称“莲菜”。华县的藕为九孔,且无丝,成语“藕断丝连”不适用于华县的九孔莲。华县的莲菜种植,至今仍很普遍。

芫荽,俗称香菜,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提味蔬菜。

王瓜,黄瓜的别名。

茄蔤,茄;荷梗。蔤:荷根茎最初细瘦如指,称为“蔤”(莲鞭)。蔤上有节,节再生蔤。节向下生须根,向上抽叶和花梗。夏秋生长末期,莲鞭先端数节入土后膨大成藕,翌春萌生新株。茄蔤,说简单点就是未长成的莲藕。既可生食,又可熟食。烹饪方法较多,可以凉拌、清炒、辣炒等

绞瓜,应为茭瓜,西葫芦的别名。

金瓜,南瓜的另一称呼。

稍瓜,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三?越瓜》:“越瓜以地名也,俗名稍瓜,南人呼为菜瓜。”

金簪,又作“金针”,即金针菜,是黄花菜的别称。黄花菜至今在华县仍大量种植。

刀豆,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豆荚的形状像刀,所以取名刀豆。

茭白,禾本科多年生水生宿根植物,华县水潭、水塘较多处有茭白生长。茭白味道鲜美,生食拌菜、酱制、腌制均可。

回香,应是“茴香”。茴香是常用的调料,是烧鱼炖肉、制作卤制食品时的必用之品。

莴苣,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莴苣可分为叶用和茎用两类,茎用莴苣又称莴笋。

苋菜,当地人俗称“人旱菜”,生于田间或路旁、村舍附近、杂草地上,在华县农村,是人们经常食用的野菜。

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的《华州乡土志》,对华

华州蔬菜种植的记载是一言以蔽之:

此话虽然简单,却是对清朝末年华州蔬菜种植的高度概括和精要总结。

民国三十八年()3月印行的《重修华县县志稿》卷七,记华县的蔬菜是:“初志:‘泥河治蔬菜’,今已普遍各乡。如泽口、梓里、沙圪塔之莲藕,李托、会同坊之葱,江村尤高大。良侯、寺门前、故县、李家庄……之蒜、辣椒、溪儿湾之莴苣,魏家庄、金城堡之萝卜,水泉河、三义村特粗大。白菜尤普遍。白菜一名菘,夏名热白菜,秋熟最佳,华产叶大丝少,阴腊多行销外境。山药,华产颇佳,士大夫每作馈赠品。苴莲、茄子、韭、甘薯、芋豆均繁殖。金针、芫荽无多。野生菜有:马齿苋、苜蓿、茵陈、邪蒿等。……有南瓜、王瓜、笋瓜、葫芦等。”

上文中的“初志”,指明朝《华州志》。“泽口”,村名,在今高塘镇。“梓里”、“沙圪塔”在今杏林镇。李托,在今瓜坡镇。会同坊,即今赤水镇的南会、北会。江村,在今赤水镇。良侯、寺门前,在今瓜坡镇。故县、李家庄,在今杏林镇。溪儿湾,即今杏林镇三溪。水泉河、三义村,在今大明镇。阴腊:阴历腊月(十二月)。苴莲:即球茎甘蓝,当地人称“且莲”。马齿苋:当地人称蚂子菜。茵陈:当地人称白蒿。

年后,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用量剧增,蔬菜种植逐步扩大,品种逐渐增多。年,全县蔬菜面积为2.6万亩,为年的3倍多;蔬菜计40种,多个品种,其中,葱、蒜、白菜为大宗;蔬菜总产量为3万吨。进入年代以后,华县着力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蔬菜种植,增加农民收入,蔬菜种植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年3月14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讨论,通过了《华县十万亩蔬菜发展规划》。当年,县政府派员赴泾阳参观学习蔬菜日光温室生产技术,随即在全县推广。群众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年10月22日,华县三个蔬菜品种研究项目在北京博览会上被评为优秀项目。至年,华县露地蔬菜基本形成地域性基地生产,主要有:毕家芦笋,东赵白菜,杏林大蒜,塬区大葱、秋延(秋季延长时令生产)西红柿,侯坊秋延黄瓜、韭菜,沿渭河地区红(白)萝卜、冬瓜、山药,叶菜和茄果类蔬菜四季常有。温室大棚菜初具规模,主要分布在沿渭河及夹槽地区的毕家、下庙、柳枝、赤水、辛庄、侯坊、东赵、城关、华州、少华、莲花寺等乡镇。年,华县蔬菜向新特名优型品种发展,引进了迷你黄瓜、香瓜、圣女果、七彩椒、飞碟瓜、人参果、地膜洋芋等80余种新品种。年,华县被认定为陕西省“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年,华县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全国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年获“全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称号。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设施大拱棚10万亩,蔬菜产量达到54万吨,从事蔬菜生产的人数达3.2万人,菜农人均年收入1.2万元,仅蔬菜产业一项就使该县农民人均增收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

华县的蔬菜种植的历史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和总结,使“华州蔬菜”的品牌更加鲜明。

来源:华州区人民政府网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什么医院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dikaiguan.com/hlbjg/23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