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雀斑最好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38226441239017&wfr=spider&for=pc 中国古代科技史简表 1、天文历法 时间 人物 成就及著作 历史地位 夏 《竹书纪年》中载有夏桀十年(约公元前年)"夜中星陨如雨"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载 商 商代甲骨文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月食和新星等的记载。 商代甲骨文中已采用干支记日法。 商代制定的历法中已有闺月。 西周 周代我国已用圭表观测日影来确定季节,用刻漏(亦称漏刻)来记时。 西周时我国已用二十八宿(我国古代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称为宿)来划分周天。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记载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朔月”二字在我国典籍中这是首次出现,也是我国第一次明确地记载日期(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年)的一次日食。 春秋 《春秋·鲁文公十四年》记载,公元前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 这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 比西方造年 自公元前年直到公元年,我国的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过 这是世界上迄今最长久最完整的记日 《春秋》中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年-前年间的三十七次日食,其中三十二次据推算是可靠的 这是世界最完整的上古时期的日食记录 《春秋·僖公十六年》有世界上关于陨石的最早记载 战国 甘德(楚人) 石申(魏人) 《甘石星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石申 《石氏星表》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表 西汉 司马迁、落下闳、邓平 公元前年人制定《太初历》,《太初历》采用"八十一分法"(即定一朔望月为29天零43/81日,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 开始以正月为岁首,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 《汉书·五行志》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汉书·天文志》详细地记载了公元前32年10月24日出现的一次极光 这是世界上较早的精确的极光观测记录 公元前一世纪时已认识到月光是日光的反射。 东汉 贾逵(30-年) 明确指出黄道和赤道有一交角,在我国首先利用黄道坐标系测定天体的位置。他还发现月亮的视运动有快慢,并测定了近点月。 张衡(78-年) 水运浑象仪是用水作动力,由复杂的齿轮系传动的天文仪器,他可以准确地自动演示天体运行的情况 是现代天象仪的前身,这是古代天文仪器的重要创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性计时器 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地动仪(测定地震方位) 世界最早,比欧洲早多年 "浑天说",地球是圆的 比西欧早多年 刘洪(-) 《乾象历》 首次将回归年的尾数降至1/4以下,成为.日 唐朝 僧一行(张遂,―) 黄道游仪(梁令瓒共同创制) 世界上首次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 《大衍历》,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年)颁布 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在实测子午线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 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徐昂 《宣明历》,唐穆宗长庆二年(年)颁行, 宋 沈括(-) 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元 郭守敬 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比欧洲同类发明早多年 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 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 《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 问世比现行公历早年,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高峰 2、数学 时间 人物 成就及著作 历史地位 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制记数的国家之一。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十进制记数,最大数字为三万 春秋战国 春秋末年,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一算筹 是我国古代的主要计算方法 九九乘法口决 公元前四至前三世纪,墨家的著作《墨经》中有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 西汉 《周髀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年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数学著作,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天文学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其中包括直角三角勾股定理的应用和复杂分数的运算 东汉 《九章算术》,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包括:多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正负数的概念,正负数加减法则,开平方、开立方以及一般二次方程的解法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魏晋时期 三国魏人刘徽 《九章算术注》,“割圆术”,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为/(即3.) 南朝 祖冲之 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3.之间,即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比世界领先多年 《缀术》 对数学发展有杰出的贡献 约4至5世纪 《孙子算经》,提出了"物不知数"的问题并了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经南宋秦九韶发展成为一次同余式理论,被称为"中国的剩余定理" 唐 王孝通 《缉古算经》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解三次方程的著作 《算经十书》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是隋唐时代国子监算学科的教科书 对保存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做出了贡献 宋元时期 珠算盘广泛运用 南宋 秦九韶 《数学九章》 宋元数学四大家 大衍求一术 比西方年著名数学家高斯建立的同余理论早年,被西方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正负开方术 元 李冶 《测圆海镜》 南宋 杨辉 《详解九章算法》 元 朱世杰 《四元玉鉴》 把“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 3、物理学 时间 成就 地位 春秋 春秋末年我国人民已使用天平和砝码。湖南长沙春秋末至战国间的楚墓中出土了大量天平和砝码 《管子?地数》载:"山上有慈石(即磁石)者,其下有铜金。" 这是世界上有关磁石的最早记载之一 战国 《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的很系统,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公元前年我国有关于磁石吸铁的记载:"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这是世界上关于磁石吸铁的最早记载之一 4、医学 时间 人物 成就及著作 地位 战国 扁鹊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西汉 《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 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 《神农本草经》 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张仲景(约-) 《伤寒杂病论》 被称为“医圣”,论述的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华佗(约-) 成功地用口服全身麻醉药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作腹腔外科大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杰出成就。他还创"五禽戏",提倡体育疗法 五禽戏,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 魏晋时期 王叔和 《脉经》 是世界上最早的脉学专著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总论》 是世界上第一部详论疾病的病源和症状的著作 唐代 孙思邈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 被称“药王” 唐高宗时期 《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吐蕃 元丹贡布 《四部医典》 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北宋 王惟一 年,总结历代针灸医家的实践经验,统一了针灸穴位,主持铸成表明针灸穴位的铜人两具以作为针灸教学之用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模型 南宋 宋慈— 《洗冤集录》,著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检验尸体的各种方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司法检验专著 公元年 朱橚 明代朱等编成的《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东方医学巨典”。 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5、农业 时间 农业技术 农作物 农业著作 中国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商和西周时期 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绝大部分的农具用木、石、骨、蚌制成,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五谷”(稻、黍、稷、麦、豆),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松土工具耒耜 西周晚期 铁器开始使用 春秋 铁农具开始出现 战国 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农具已相当普遍,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已经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西汉 赵过推广了"代田法",增加了亩产量 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 西域的葡萄、核桃、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胡萝卜等陆续移植内地。棉花原产地不在我国,大约在西汉时传入新疆地区,后在南方种植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后期氾胜之所著的《氾胜之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农书。它总结了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的原则和许多作物的栽培技术 西汉赵过推广“两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出现的犁壁,使铁犁可以向同一方向翻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东汉 公元年左右,东汉进步政论家崔寔(?-约公元年)的《四民月令》记载了十二个月的农事活动,这是我国最早的农家历,其中关于稻秧移栽、果树埋植繁殖法等的记载都是最早的。 曹魏 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南北朝时期 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三郡,即苏南和浙东一带)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北朝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贾思勰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强调因时制宜、因因地制宜。他提倡精耕细作、防旱保墒,主张轮作、多施绿肥,创造出培育实生苗、扦插、嫁接等果树栽培方法。 北方农业总体上恢复和发展的主要表现是: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如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地区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利(如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处都要通渠灌溉);开发了边疆地区(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都取得了可喜成就) 唐朝 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等输入中国。有一些国外蔬菜品种传入我国,如来自地中海地莴苣,来自印度的刀豆,来自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公元年左右,唐代陆羽(公元-年)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记述了茶的形状、品质、产地、采制和烹饮的方法等。我国的茶树和种茶技术于十九世纪初传入日本,十九世纪传入欧洲。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年,唐代段成式(生卒年代不详)的《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丰富的动植物知识,其中有关于动物逃避敌害的实例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南诏 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稻谷收割后,又种大麦,是我国农业史上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 两宋 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公元年,北宋蔡襄(公元2一年)在《荔枝谱》中总结了我国古代农民栽培荔枝的经验,记载了三十二个荔枝品种以及荔枝的栽种技术、病虫害防治、加工和贮藏的方法等。这是世界上果树栽培学的最早的名著 公元年出版的北宋秦观(公元9一1年)所著的《蚕书》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关于养蚕和缫丝的专著 元朝 公元年,元代王祯(生卒年代不详)著的《农书》记载了许多耕作技术以及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栽桑养蚕等农业生产经验,是我国古代重要农书之一,重点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农器图谱》。 公元年出版的《农桑辑要》是元朝政府编辑的农业和牧业生产技术书籍,是第一部官修农书 明朝 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明朝时期,徐光启《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书中还引入了《泰西水法》,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全书60卷,分12门,其中“救荒”一门占全书三分之一,表明作者关心民间疾苦,也说明当时灾荒的严重和政局的衰败。 附 四大农书: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6、地理学 时间 人物 成就及著作 历史地位 西晋 裴秀 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制图六体",其中包括比例、距离、方位等制图的科学原则,对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通过为古书《水经》作注,以《水经》为纲,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唐代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地方志,详细记载了全国各州县的沿革、地理、户口、贡赋等,对以后的地方志有很大影响。 明朝 徐霞客6- 《徐霞客游记》 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详细考察研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世界上最早的描述石灰岩地貌的著作,比欧洲人的同类著作早一百多年。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dikaiguan.com/hlbzp/hlbzp/13513.html |